top of page

title. 3.殖民地的影像產製:歐洲思潮與在地文化的衝撞

year. 2021

writer. Chen Pei Yu

1_edited.jpg

​《哀之曲》報導

葉龍彥,《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》,臺北市:玉山社出版,1998

[CHINESE]

殖民地的影像產製:歐洲思潮與在地文化的衝撞

 

若想要用一條軸線來說明台灣與印尼於1940年代以前的影片發展史,或許可以用「歐洲─日本─台灣」與「歐洲─華人─印尼」的方向來依循。我們所熟知的台灣殖民史大量受到日本現代化的影響,日本做為將歐洲思潮引入台灣的中介,卻同時藉此殖民台灣。印尼的景況則相對特殊,以荷蘭作為歐洲國家的代表主導印尼社會,他國的歐洲人藉機前來朝聖,荷蘭則大量與華人以通婚及經商等方式,從印尼社群中獲得財富與權力。這些特性恰好主導了電影產業的話語權,例如,台灣的電影題材皆以日本文化、語言、觀念為中心思想,電影公司以日本為主流,漸漸才有中國的加入;而印尼電影的題材則圍繞在蘇丹王朝、爪哇神秘儀式與華人神話故事,投資商與導演大多以華人與荷蘭人為主。可見,影片產製除了在當代必須思考經費與市場問題之外,在當時所牽涉到的政治勢力,似乎也是現代某些特定國家正面臨的狀態,反映出影像本身從來就不可能保有客觀中立的位置。

 

戲院映演到在地電影產製的萌芽

 

1910年代的台灣影片映演主要以歐洲片為主,如芳乃亭上映的《怒濤氾濫》、《傻將軍失敗》;新高館放映《西洋悲劇盲人》、《拿破崙勝利》、《挪威捕魚實況》;世界館放映《X光線》、《威廉姆森海報》等紀錄,[1]可見當時的觀眾藉著影像滿足對世界的好奇。同時亦放映日片《塵世》、《石川原八郎》、《曾我兄弟》、《東京御大典奉祝會》、《沙漠之旗風》等,特別是1916年台灣教育會在萬華地區放映《天皇登基大典》新聞片,以免費招待的方式傳達尊敬皇室的觀念。其中,新高館放映《爪哇大火山》的紀錄,似乎也可以發現日本在殖民台灣初期就已經開始關注印尼的動靜。1907年2月高松豐次郎製作在台灣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《台灣實況紹介》,突顯了日本人對於殖民地的探勘、人類學觀察等目的,透過影像的方式探索可能的宣導語言。而劇情片的發展則要談到1919年,「天活」攝影師枝正義郎與獨立藝術電影先驅歸山教正,決定製作第一部以台灣與東京為背景的電影《哀之曲》,探討原住民差別待遇的愛情故事,由川田貴美子與林俊英主演,枝正義郎擔任導演、監督、編劇、攝影等職位,相關資訊亦刊登於1919年創刊的《電影旬報》。[2]此影片的出現,除了突顯日本人對台灣「生蕃之島」應該要同化的刻板印象,其悲劇結尾透過葉龍彥分析其來自大正時代(1912─1926),以托爾斯泰與基督教義為中心思想的日本,影響影片的劇情走向。然而,1920年代日本開始進入電影業蓬勃發展的旅程,並逐漸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,台灣也因著這股勢力在這十幾年間受到影響,促成電影產業的興起。

 

相較之下, 1900年代末,荷屬東印度公司將電影引進印尼進行放映,並由荷蘭人Talbot在巴達維亞建立第一間戲院,但建築體本身屬於臨時性的建物,1903年則改名為The Roijal Bioscope。當時重複放映的電影《印尼王子造訪荷蘭首都海牙(暫譯)》(Sri Baginda Maharatu Belanda bersama Pangeran Hertog Hendrick memasuki Ibu Kota Belanda, Den Haag),促使荷蘭人在當年陸續在印尼建造戲院,突顯了影像喚起民族性的風氣。這股熱潮持續到第四家戲院的出現,是由華人建造的Elite,幾年之後則賣給環球影業(Universal Film & Co.)。[3]當時的電影是售票形式放映,觀眾往往是荷蘭人或貴族才負擔的起,後來許多戲院陸續調整票價與放映形式,讓觀眾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聲光影音效果,例如荷蘭人與印尼人的票價與座位的分級制度。[4]由於映演內容造成各社會階層的觀眾皆反應熱烈,許多企業家開始投資更具現代性且不同概念的電影。[5]影片內容大多以荷蘭人拍攝印尼遊記的紀錄片形式為主,題材上有:荷蘭人的現代基礎建設、爪哇儀式、舞蹈表演、樂器呈現(當時是以默片的形式拍攝)、爪哇人的生活文化、印尼風景等,例如1919年由Johan Gildemeijer導演的Onze Oost,以及1995年由荷蘭導演文生.莫尼肯丹(Vincent Monnikendam)針對1912─1933年的紀錄片素材重新再製的《大道之母》(Mother Dao, the Turtlelike)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獵奇與同化:神話、信仰與民族英雄

 

1920年代的台灣電影除了以日本人的選片為主之外,亦有上海的中國電影與台灣人赴中日時帶回的影像,例如《羅克的冒險》(Beyond the Rocks,1922)、《蓮花落》(1923)、《大義滅親》(1923)、《滅亡路上的民族》(The Vanishing American,1925)、

《愛情與黃金》(1926)、《殖邊外史》(1926)等,可見民族英雄式的題材在當時普遍受到台灣與中國沿海的觀眾歡迎,也間接影響了日本在台灣的影像創作題材。其中,被視為日殖時期較早的代表性劇情片,1922年《大佛的瞳孔》講述中國大官在佛寺逼美女結婚,台灣青年為英雄救美被抓,最後官員因為看到大佛眼神散發光芒而放棄。[6]從中可以觀察出,當時的電影開始安排政治、宗教、在地文化、階級等觀念,可以被視為典型的勸人向善的劇情,亦可以觀察日本藉由電影向台灣傳遞佛教的資訊。1927年《阿里山俠兒》翻拍自《滅亡路上的民族》,則是透過日人教化蕃族的情節,並以戀愛故事探討種族與階級差異,但令人感到矛盾的是,全片以台灣為名並在台灣拍攝,卻沒有任何台灣主角,是此片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同樣是1920年代時期的荷蘭開始進口系列電影到印尼,例如《佐羅的面具》(The Mark of Zorro,1920)、《天啟的四個騎士》(The Four Horsemen fo the Apocalypse, 1921)、《月宮寶盒》(The Thief of Bagdad,1924)等,[7]似乎可以從中思考其影像多以怪盜、民族英雄等主題為放映選片,一方面或許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,亦有可能是因為印尼本地的風土民情,例如Komedi Stambul經常上演刺殺或英雄救美等情節。1923年歐亞導演L. Heuveldorp在印尼拍攝第一部以蘇丹王國神話故事改編的《黑猴》(Loetoeng Kasaroeng),是首度在印尼拍攝並雇用印尼演員的印尼電影,於1926年12月31日正式在印尼上映。[8]由貴族階級的孩子們主演,講述一個年輕的女孩愛上了一隻神奇猴子的故事,似乎也從中設定了階級、人種、神話、信仰等觀念,在傳遞教義的同時也體現了印尼戲劇受到神話寓言的草根性。值得一提的是,Loetoeng意為猴子,發音恰與台灣宜蘭的「羅東」有相同之意。清代文獻紀載羅東原本是滿布樟木、老榕、相思樹的叢林,林中棲息大群的猴子,而平埔族語稱猴子為「老懂」,後來的漢人沿用這個發音,便是「羅東」地名的由來。[9]從字面上而言可思索印尼與台灣,在地理、文化、物種、語言上的連結可能,縱使先暫拋開物種演化與遷徙的各種路徑,光是透過影像放映與產製的線索,或許可以略窺一二。而1929年《婆羅浮屠的秘密》(Resia Boroboedoer/Secret of Borobudur)則透過釋迦摩尼在印尼的傳說故事,安排主角最後選擇信仰而禁慾,彷彿呼應《大佛的瞳孔》關於信仰的歸屬,或許也反映了那時代的社會觀感。

無論是台灣或印尼,在映演部分以西洋片為主,其共同特性在於放映關於民族英雄或俠義怪盜的題材,而間接影響後續的電影產製朝向神話隱喻或英雄救世等情節。縱使從台灣的影片看似較缺乏與印尼連結的線索。然而,透過影像映演史與路線追溯,不難排除台灣電影曾透過各種可能性在印尼映演,或者是在當時兩國曾以未被記載的方式互相流通的推論,以至於在影像語言上充滿著許多無可明說的巧合。

 

該寫作計畫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、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現象書寫-視覺藝評專案贊助
 

[1]  1910 ~ 1919 年電影大事記,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,http://www.ctfa.org.tw/history/index.php?id=1092

[2] 葉龍彥,《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》,臺北市:玉山社出版,1998,頁100-104

[3] https://www.genpi.co/berita/3984/simak-deretan-bioskop-pertama-di-indonesia

[4] 此放映影片的形式,特別是針對人種來區分的觀影方式,以荷蘭人可以正常觀看銀幕前的影像,並擁有戲院的座位,印尼人卻只能坐在銀幕的背面觀看倒影,在1993年的電影《重返家園》(Oeroeg)可以看到重現當時景況的情節。

[5] https://www.merdeka.com/jabar/mengenal-talbot-bioskop-pertama-di-indonesia-yang-pernah-berkeliling-kampung.html?page=1

[6] 黃仁、王唯編,《台灣電影百年史話(上)》,中華影評人協會,2004,頁19

[7] Biran, Misbach Yusa (2009). Sejarah Film 1900–1950: Bikin Film di Jawa [History of Film 1900–1950: Making Films in Java] (in Indonesian). Jakarta: Komunitas Bamboo working with the Jakarta Art Council. p17

[8] Abel, Richard (EDT), Encyclopedia of Early Cinema, Routledge, p320.

[9] 羅東鎮公所資訊。http://www.lotong.gov.tw/content.asp?PageID=F_M02_01_01V

[ENGLISH]

Translation in progress.

[INDONESIAN]

Belum tersedia.

mengenal-talbot-bioskop-pertama-di-indon
elita.png
alisan.png
bottom of page